#时事热点我来评#
2025 年 6 月 26 日,于俄罗斯库尔斯克州边境,枪炮声震耳欲聋之时,一枚乌克兰无人机陡然俯冲而下。当时,63 岁的凤凰卫视记者卢宇光头部中弹。在硝烟弥漫之中,其标有 “PRESS” 字样的防弹背心显得格外刺目。这本应是提供防护的职业标识,然而在当代战争里,却沦为某些武装力量的攻击目标。
卢宇光有着丰富的职业经历,他曾从事晒盐工作,担任过海军军官,也做过交警。他的人生轨迹恰似时代裂变的一种见证。1978 年,凭借俄语方面的天赋,他进入辽宁师范大学,这是其人生的一个转折点。1993 年,他怀揣 500 美元毅然奔赴莫斯科,孤注一掷开启新的征程。直至如今,在九个月内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依然坚守在战场一线。卢宇光的职业生涯深刻诠释了战地记者的双重命运:既是历史真相的记录者,又像是现代战争中的活靶子。
俄国防部公布的现场影像表明,无人机在人群里发现醒目的媒体标识之后,竟然实施了长达 17 秒的精准攻击。这种有违常理的战术选择,充分暴露出当代军事冲突中舆论战的残酷性正在急剧升级。当扎哈罗娃谴责这一行为是 “消灭客观报道的恐怖主义行径” 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却保持沉默,这反映出在战时新闻自由保障机制出现了集体性的失效状况。
纵观近年来的冲突地区,记者伤亡的数字令人触目惊心。在俄乌战场,有 20 余名媒体人丧生;2023 年巴以冲突期间,单月就有 45 名记者遇难。这些数字背后体现的是现代战争形态的根本性变化:无人机与精准制导武器的应用模糊了前线的概念,在社交媒体时代的认知战中,秉持中立立场的记者成为各方有所忌惮的 “移动信息源”。日内瓦公约中 “记者应受平民保护” 的条款,在基于算法定位的武器系统面前,几乎失去了效力。
卢宇光负伤工作的身影,传承着战地记者的职业传统。头部缠着纱布的他坚持发回现场报道,这种近乎执着的职业坚守,在直播时代有着更为复杂的象征意义。当战场影像能够实时向全球传播时,战地记者一方面是真相的传递者,另一方面却可能在无意之中成为信息战的参与者。这种身份上的困境致使他们的工作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的风险。中国
在俄罗斯联邦侦查委员会以 “恐怖袭击” 立案调查之际,国际社会更应当深入思考:当 “PRESS” 标识从保护符变为死亡标记时,对战地记者安全的守护不应仅仅停留在外交辞令上。这个群体用生命构建起来的信息桥梁,是人类避免战争再次发生的唯一希望。卢宇光们额头渗血的纱布,既是当代媒体的耻辱标记,也是穿透战争迷雾的微弱光亮。
大象配资-网上炒股配资平台-股票配资宝-哪个股票平台最正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