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北京一年之间就拆掉了1000多座古牌楼,连坚固的城墙、城门楼也未能幸免。有人说,这是历史改头换面的进步;也有人问,这到底是建设,还是毁坏?那个年代,北京城的气质仿佛一下子变了模样。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会不会就在盖楼修路声中被悄悄冲刷干净?为什么保护古建筑这么难,相信你一定也好奇,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怎样的人物博弈?
一边是城市要发展、路要更宽、人要住得更舒服,一边是梁思成、林徽因这对建筑圈的“劳模夫妻”,拼了命守护一砖一瓦。有人说,北京牌楼太多,道路堵得像羊肠小道;有人却咬紧牙关,坚持:“这不是普通的破砖,是家门口的历史。”口水仗越吵越激烈,但真正的内情,远没这么简单。看似简单的“拆还是不拆”,其实藏着无数隐情——谁在主导,谁在阻挠?吵归吵,决定权到底在谁手里?
北京古建筑的故事,其实就像剥洋葱,一层层全是泪。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城市扩张成了第一要务。规划者拿着蓝图说,城市就得像欧洲那样时髦,两边对齐马路笔直,别让老古董障碍当道。老百姓咋想?有的兴奋——终于不用绕牌楼走冤枉路了;有的犯愁——小时候把风筝挂在牌楼檐上,那是老北京的记忆哇。学者们吵一架,普通人其实更关心自家房子明天会不会被推平。可是不拆吧,交通太挤;一拆,文化就打了水漂。在利益与情感之间,北京这座城也一样纠结。
就是觉得风平浪静的时候,一切似乎都谈妥了。城建部门按照“现代化”思路大搞改造,眼看着一座座老建筑陆续倒下,城里人慢慢习惯了新世界的模样。古建筑粉丝们的声音被大潮冲淡:有人觉得留一两处代表性的牌楼就够了,剩下的,无非是些过气的遗迹罢了。反方开始鼓吹,破旧不灵的城楼城墙,还不如多盖几幢高楼,能改善住房条件、多让市民乘凉,何乐而不为?表面上,北京正向国际大都市靠拢,实际上,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消失正在加速。
正当“大拆特拆”成了惯例,震惊中外的发现横空杀出:梁思成、林徽因在偏远的山西五台山,找到了一座唐代的佛光寺大殿。这可是活生生的国宝,一下子证实了中国木结构古建筑可以保存千年,而且独步世界。消息像地震一样轰动。原本主张拆的规划派也懵了:这么牛的古建筑,原来拆掉就永远没有了?压力陡增。文物珍贵性一夜之间成了舆论的聚焦点,当年那些哭着喊着要保文物的人,一下变成了“先知”,而号称文明进步的“拆派”,只能尴尬地解释来解释去。谁都不敢随便排斥古建筑了。
表面上,社会的风气好像缓和了,达成了“保护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的小共识。可实际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交通越来越堵,高楼越来越密,北京人口迅速膨胀,土地寸土寸金。不管文保派多有理,现实压力又把刀放到了牌楼、城门头上。更复杂的是,各级领导和民众对于“怎样保护”分歧再度拉大。支持保护的人嫌“修复”就是糊弄,主张发展的嫌“文保”是拖后腿。你想保护的古城墙,别人却希望变商场。看似平静,实则水下激流翻涌,对立越拉越深,连拆还是不拆都成了谜团。
这保护古建筑的事,还真不是谁有理谁就能赢。有人高哼一声,说“老房子不就是几块砖嘛”,结果几十年后,发现啥都拆没了,只剩下旅游宣传册上的合成照。还有人拍着胸脯喊要保护,最后变成“复制粘贴”:新造的牌楼光亮、刷漆刷到反光,走近一瞧,全是现代工艺,活脱脱假古董。最幽默的是,过去批“老建筑碍事”,现在又赶着把老味儿捡回来,真搞不明白他们是拆派还是保守派。表面上,高楼大厦是现代化,其实缺根基的文明能有多硬气?真想让后人骄傲,还是得有骨有肉有灵魂的老北京。
说了半天,您觉得拆老建筑是不是为了城市进步就能不管不顾?赞成拆的说,“京味儿再好不顶住三环内堵车”;主张保护的说,“一拆就是没了,城门楣就跟家谱、祖坟似的,丢了就捡不回来!”到底是该为效率和舒适让步,还是为了文化传承咬牙死守?是现代化,就非得推掉历史?您觉得,北京还有多少古建筑,该拆还是该留,哪条路才对?欢迎评论,说说您的看法!
大象配资-网上炒股配资平台-股票配资宝-哪个股票平台最正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