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屏幕被催债短信填满,28岁的李友蜷缩在出租屋角落,父母卖掉老家房子的钱还不够偿还利息,而他曾经以为“借用征信”签个字就能轻松赚钱。
“3个月躺赚200万,代价是余生被银行追债!”在粤西乡村长大的许明第一次听到中介这句话时,仿佛看到了改变命运的曙光。初中毕业就进厂打工的他,手里从未有过超过5万元的存款。
与许明不同,工地工人陶天看到的是“年薪百万职业”的广告,餐饮店老板孙玉则是在疫情亏损后想“破罐子破摔”换取200万报酬。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职业背债人”。这些征信空白、无资产的“白户”,在中介包装下成了银行眼中的“优质客户”,最终却陷入债务与犯罪的深渊。
01 “征信白户”的诱惑陷阱,绝望者的最后一搏
在贷款行业中,“征信白户”指的是一群特殊人群——他们征信正常,没房、没车、没有资产,从未与银行建立信贷关系。这些多数居住在农村地区的人,因征信记录空白反而成了骗贷产业链的“优质资源”。
许明最初在社交平台评论区看到招募“白户”的信息时,内心产生了剧烈的波动。“大不了就是坐不了高铁、飞机。这有点像是父母辈下岗的时候买断‘工龄’。我去做这个操作,200万买断人生。”他这样说服自己。
陶天则是在建筑行业不景气、工作断断续续时,被“年薪百万”的广告吸引。中介向他承诺:“只需配合完成购房流程,房贷由中介偿还1到2年,即便‘爆雷’也会有人解决。”
而孙玉的故事更显无奈。他经营多年的餐饮店在疫情期间亏损严重,当从银行和网贷平台都无法再贷出款项时,他决定为一家公司背500万元债务,换取200万元的报酬。
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背债人,有低收入者、失业者,也有资金链断裂的小微企业主。他们因不同的动机、相同的目的被聚集在一起,成为信贷灰色地带的牺牲品。
02 精密的骗贷流水线,中介的“规模化作业”
在中介的流水线操作下,许明、陶天从“赚少花多”的打工者被包装成工业公司的财务经理,年收入10万元;孙玉则摇身变为建设公司高管,拥有稳定收入和大量个人资产。
这条灰色产业链已形成严密的协作网络。许明的经历揭示了其中的层级:他首先接触介绍人王某;王某将他转给“上级公司”的李某;李某完成征信检查和身份包装后,又将他推给实操人丁某。
在操作团队中,有人专门物色房产,有人负责伪造工作和社保记录,还有人对接银行内部贷款经理。最终背债人被带去“背房”、“背车”或“背企业”,许明选择了“收益最大”的背房贷。
这不是小打小闹的骗局。今年7月,湖北宜昌秭归县检察院披露的一起案件中,表面上是柯某某夫妻当背债人,背后却涉及9人的“包装贷”团伙。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披露的案例更触目惊心:翟某某等人将20多名不符合贷款条件者包装成医药公司、建筑公司职员,骗取银行1110万元“个人消费贷款”。浙江绍兴的一个团伙累计骗贷金额更是超过2亿元。
03 残酷的收益分配,背债人的双重陷阱
与巨额债务相比,背债人实际到手的报酬少得可怜。陶天背上200余万元债务,但实际到手的酬劳不足20万元。“原本约好五五分成,说有百万收益,但实际稀里糊涂都被他们套走。”
上海的案例显示,贷款到账后中介抽取60%作为佣金,背债人到手不足40%。天津的班某夫妻遭遇更惨:中介以他们名义购买了一套号称350万元的二手房(实际成交价仅190万元),最终从银行套取约120万元资金,班某一分未得。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风险提示中指出:“背债人到手的‘背债费’只是贷款金额的一部分,大量资金被不良中介和不法人员瓜分,而背债人却要背负远超自身所得的债务。”
更残酷的是法律后果。许明曾天真地以为最多成为“老赖”,无法乘坐高铁飞机。他不知道,背债行为已构成刑事犯罪。
上海市的判决显示,翟某某等4名贷款中介被判有期徒刑3年9个月至12年不等,连某某等30名背债人也获刑2年3个月至2年半。浙江绍兴的黄某夫妻因贷款诈骗罪分别被判有期徒刑2年2个月与2年,各处罚金2万元。
根据《刑法》规定,贷款诈骗数额特别巨大者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无期徒刑。
04 无法逃避的人生代价,被彻底摧毁的未来
当催债短信塞满手机时,许明才意识到“3个月赚200万”的承诺不过是中介精心设计的骗局。他不仅没拿到钱,反而背上近300万元债务。
这些背债人面临着三重毁灭性打击:巨额债务、信用破产和刑事处罚。在民事层面,作为贷款名义借款人,他们需承担全部还款责任;在刑事层面,参与骗贷可能构成贷款诈骗罪、骗取贷款罪等多重犯罪。
北京市天岳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聂成涛指出:“中介机构通过虚构材料骗取银行贷款,涉嫌构成贷款诈骗罪。对于职业背债人而言,他们可能被中介以‘零首付得房产’等话术诱导入局。初期中介会代为还款制造合规假象,待贷款批下后便卷款跑路。”
征信系统的污点将伴随背债人至少5年甚至终身,未来购房、贷款等正常金融需求将全部受阻。银行卡、微信、支付宝等支付工具被冻结,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也无法乘坐。
那些在网络上依然活跃的“白户赚钱”、“背债拿佣金”广告,继续诱惑着下一个许明和陶天。
绍兴案件中的黄某夫妻各获刑2年以上时,或许才真正明白“买断人生”的含义。上海的判决书中,30名背债人与中介一同入狱,刑期从2年3个月到12年不等。
如今打开社交平台,仍能看到“白户赚钱”的广告在中介手中传播。但那些出租屋里被催债电话包围的年轻人已经懂得:世上没有“用信用换钱”的便宜,当他们在贷款合同上签下名字时,抵押的不是征信,而是整个人生。
“我以为200万能买断人生,其实是把自己的人生彻底毁了。”许明看着手机上第25个未接来电,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财智密码
大象配资-网上炒股配资平台-股票配资宝-哪个股票平台最正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